《身体的立体结构网络》是台湾医师林两传先生所著,林先生实修实证,既是医生也练习五禽戏等传统功夫,本书是他多年经验结晶。无论古今中外,各式概念,术法万千,大道相通,本书值得用心阅读。另书籍资料来自互联网,侵权删除。
骨错缝,筋出槽调了骨头,筋未必会回去,筋没有回去,一活动骨头就又被有问题的筋带错位了。传统伤科裡,骨折接骨这一部分,基本上已经被西医垄断了,剩下留给中医的 急性的包括非骨折的创伤,慢性的包括长期肢体疼痛、退化性问题、神经压迫症状等软组织系统的问题。在一般用手法或理疗器具治疗结构问题上,对于软组织系统的处理原则,有专注在骨架系统的整骨派,也有直接处理软组织的理筋派。师父思维核心是骨头、关节,认为骨头对了,系统就对了。师父虽然也有很多理筋的手法,但是基本上属于整骨派。当年师父教导,不对的骨头、关节,摸起来会打到手,会打到手的原因,是因为对位不良的关节面,骨头会有凸起的稜角。那时候看师父整骨,我们总以为,摸清楚骨头移位的方向,找到突出的骨头的稜角,把稜角调进去,关节对了,问题就解决了。因此当我们初学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整骨派,骨头的对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当我们这群弟子,在奋力调骨头的时候,只专注在使关节面对齐,关节面调整后是否变得圆顺,而不知道要注意调整时手下的感受。明明看师父在调整的时候,是非常轻柔的,感觉不出来师父在用力,但是我们这些徒弟,一个比一个暴力,因为认为疾病的问题核心在骨头的对位,只要把关节面拉平、扯平、挤平就好,手下轻重有什么关係; 而师父轻柔是因为熟能生巧,等到我们以后熟练了,自然也能越来越轻柔的。这种想法, 某种程度是跟西方整脊的想法一样的,使用顿挫的力量把骨头调正,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因为他们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脊椎骨及骨盘的排列错乱上。传统伤科的整骨派有所谓“骨正筋自柔”的说法,与现代对于疼痛的观念,认为症状是由于肌肉、肌腱、韧带过劳、损伤而来,有天壤之别。两者的分别,粗略来说,在于骨架错乱和肌肉伤害,到底何者是因?何者是果? 现在的复健医学,认为非外伤性引起的四肢疼痛,主要是由于肌肉的过度使用,导致肌肉僵硬、无法放鬆,因此治疗上会寻找与疼痛症状直接相关联的肌肉,直接处理这些有问题的个别肌肉,做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就肌肉张力的变化而言,我们调整骨头,事实上也改善了伸肌及屈肌的张力状态, 因为这种调整意涵了归位的概念在其中,归位时,可以同时调整改善肌肉肌腱的旋转(所有的错位都是一种旋转,后面会说明),因而疗效比只专门处理跟疼痛症状直接相关的肌肉,要好许多,但是也仅仅是治疗的当下好许多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治癒,门诊中会重複岀现的还是那批病人,有著同样的症状,只是缓解期比直接处理有问题的肌肉,在时间上要长了许多。随著治疗经验增加,熟能生巧,在治疗的过程中,手法的运用也越来越轻柔,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因此更加认定了,只要手法能够跟师父一样轻,就能够有师父一样的疗效。当师父看著我们的治疗,永远说著,“轻一点,再轻一点”,我们那时候不能理解师父这话的实质内涵,单纯认为越轻才能看得越清楚,因此想办法在使用顿挫归位的力量时,尽可能地轻,但是不管多轻,本质上使用的还是直接归位关节的顿挫力量。我就在这种错误的思维跟操作方式中,虚耗了四年。我在思维上超脱这种直接用顿挫力量对位关节,是直到有一天,看到书本上用“骨错缝、筋出槽”这个词,用来说明中医伤科治疗疼痛的基本概念,脑中才开了一片天。原来师父对于错位关节的认知,可以精确的用“错缝”来形容,师父一直说,骨头跑掉只有一点点,把那一点点挪回去就好,用力扯骨头就对不到位了。当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筋出槽”,也才理解为什么骨会错缝,釐清了筋跟骨之间的关係,才了解师父一再说的轻一点是什么意思。“筋出槽”的概念,指的是不对的筋所处的状态,触诊时的感觉是“出槽”的;如同该入槽的东西没有进入沟槽,触诊上其实和“打到手”是同一回事。那时候才明白,为什么治疗有瓶颈,因为以暴力顿挫的归位骨头方式,调了骨头,筋未必会回去,筋没有回去,一活动,骨头就又被有问题的筋带错位了。所谓的骨正筋自柔,是因为没有理解筋出槽的複杂性,强迫骨头归位的方式,或者说骨头归位的行进路线,并不能同时解决肌肉不对的状态,也就是无法还原真正的筋出槽。但是当我开始知道需要处理筋的时候,才明白筋出槽的问题,不是单独出在一条筋, 也不是单独出在一个局部的区域的肌肉;一个关节有问题,也不是单独一个关节的问题而已。跨关节的筋肌肉系统变化,是一整串的,有点像骨牌效应,不会只有单独一条肌肉出问题。“骨错缝”跟“筋岀槽”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事,只是分别对于以骨头或筋为主体的描述而已。当我开始学习处理筋的时候,真实情况却让我困扰不已,原来要处理一条筋, 或是说一条肌肉,牵连的并不只是单独这条肌肉,或只是一个关节而已。筋当然主要指的是肌肉、肌腱,所有的肌肉都附著在两个不同的骨头上,所以一条有问题的筋,同时会影响到两根骨头,因为一条肌肉张力有问题,肌肉收缩,张力不只增加在一条肌肉上,而是会同时拉近所附著的两根骨头。尤其这条筋,如果跨过不只一个关节,那影响就更複杂了,它不是只会使一个关节错缝而已,更可能会拉垮一整个系统。更麻烦的是,同一根骨头常常不只一条肌肉附著,我们肌肉的使用,如下臂肌肉,屈肌或伸肌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是一整个协同肌群在运作,而且肌肉之间有纤维组织包裹一起,一条肌肉收缩的张力,是会牵动其他肌肉的,而每条肌肉收缩的方向又不太一致,所以一条因过度使用、持续收缩绷紧的肌肉,也就是出槽的筋,会使得一整组肌肉都出问题。而屈肌张力改变,伸肌的张力同样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肌肉系统变化,是一整串的,有点像骨牌效应,不会只有单独一条肌肉出问题。举个例子来说,让手腕弯曲的桡侧屈腕肌,它从肱骨跨过尺桡骨接在腕骨跟掌骨上面,如果因为过度使用,暂时没有办法完全放鬆,处在轻度绷紧的状态,这时我们的手腕是会不自觉地下垂、旋前的(往大拇指方向旋转),这时下臂骨头之间的力量连线是中断的,因为桡侧屈腕肌某种程度缩短了。当我们的手掌要抓握东西,下臂肌肉需要用力的时候,为了力量的连贯,手腕跟尺桡骨是会旋转使力量的连线接上,这么一来,不够长的桡侧屈腕肌会把肱骨跟著带旋转,而肱骨一旋转,肱骨头在肩胛骨内的位置也跟著旋转,附著在肱骨头的肩部肌肉群(旋转袖)张力跟著增加,肩胛骨在体壁上的位置就会被带偏斜掉。所以有一条肌肉出问题的下臂肌群,会绷紧整个下臂屈肌,使得伸肌也绷紧(不只是因为张力的拮抗,同时也因存在著轴线的旋转,这点后面再说明),同时会使得这组肌肉系统所附著的骨架跟著歪斜旋扭,于是最终影响到肩带系统,使得体壁跟肩胛骨之间出现类似错乱的张力。因此当筋出槽时,只处理一条肌肉是没有看清楚整个系统的变化,而整骨派的正骨手法,在归位的过程中,沿著直线的方向强迫挤压骨头,或旋转屈伸去归位骨头,同样无法在过程中归位各个不同收缩方向的肌肉,反而会使得其中某些肌肉被扯得更紧;因为强迫伸展关节,其实是直接对抗了那一条绷紧拉歪关节的肌肉,而那一条绷紧的肌肉是系统代偿的果,而不是致病的原因。手臂系统的问题,最终都和肩胛骨有关,所以在那段学习处理肌肉的时间裡,我知道了手臂的问题,像网球肘、高尔夫球肘、妈妈手、腕隧道症候群,单纯调整肱骨、尺桡骨是没有用的,肩膀没有处理好,当下所有局部治疗的改善,都是暂时的。莫怪师父在处理手臂系统的问题时,第一个下手的动作,叫做“退胛骨”,解开肩胛骨和体壁之间的张力连贯。于是在治疗上,我就不会依著从前学校教的,只处理一条有问题的筋,而会在整个系统上,所有可以摸到的肌肉僵硬点,都用针扎开,尤其是肩膀,然后再依照师父所教的观念去调整骨头,很多病人就不需要再来複诊而真正好了。只是这样子的治疗,不管是针灸还是整骨,病人常常会有明显的疼痛出现,很纳闷师父为什么轻轻的摇,也不太需要理筋,更不需要扎针,病人也不痛,但是同样会好。如果我这样的治疗方式病人会好,是因为同时解决了骨架跟病人肌肉系统的问题, 那么师父的轻轻摇动也能治好病人,必然也同时解决了我所处理的问题,但是师父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大师兄说:“你们都没有学到师父的心法啦!”那究竟师父的心法是什么 ?膝关节与肘关节这两个关节有问题,都是被附著在该关节的上下两组肌肉的张力所决定的,单纯治疗该关节,是完全无法解决上下两组肌肉系统的问题的。我们身上有两个关节是属于中继关节:肘关节跟膝关节,这两个关节刚好可以用来说明肌肉跨关节连接的複杂性。这两个关节有问题,都是被附著在该关节的上下两组肌肉的张力所决定的,单纯治疗该关节,譬如只调整该关节的骨位,或是处理关节上的肌腱、韧带,是完全无法解决上下两组肌肉系统的问题的,所以导致肘、膝关节的疼痛治疗不易。这裡先说肘关节。我们以网球肘为例。医学上网球肘的病名叫“肱骨外上髁肌腱炎”,症状是肱骨外上髁的伸肌肌腱用力时会痛,就结构上的变化而言,是因为伸肌的肌腱张力变大了。而肌腱张力变大最主要的理由,并不是由于单纯的肌肉使用过度,持续处在收缩的状态,而是因为桡骨头的位置改变了,桡骨头发生旋转,脱离它原来的位置,顶住了伸肌肌腱, 使肌腱变长,收缩时张力增加,并不是肌腱处在发炎状态。桡骨头发生旋转是因为附著在上面的肌肉张力改变了,肌肉张力改变会有上下两个来源。下段的张力来源,是因为下臂屈肌系统收缩过度,桡骨下端被手腕、手掌带著往旋前方向滑移,尤其是腕骨跟第二掌骨会旋前更多,手掌会呈现旋前弯垂的角度,伸肌被拉长而使得伸肌的张力增加。另外桡骨上端(近心端)的张力来源,是因为下臂屈肌收缩(屈腕用力)的时候,肱二头肌做为协同肌群的一环,也会跟著收缩,而肱二头肌的肌腱接在桡骨上端的内侧(靠近尺骨边),所以肱二头肌收缩时,会把桡骨头往旋后方向带动,因此桡骨头跟肱骨小头之间就脱离了原本的位置,看起来像是桡骨头往外顶出去了,顶住了伸肌肌腱,让伸肌肌腱变长而张力增加。所以就结构上来说,真正让伸肌肌腱张力增加的,是肱二头肌的问题。一条肌肉会处在持续收缩无法放鬆的状态,背后常有很複杂的结构理由,有时单纯是因使用过度而收缩,有时是因为附著的骨架移位被系统牵引所致,是身体肌肉骨架系统代偿下的结果。所以肱二头肌之张力持续改变,除了因肌肉过度使用而收缩外,也会因肩胛骨的移位而改变。当肩胛骨跟体壁之间位置发生改变,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张力也会跟著改变。当肩胛骨往身体的后下滑移,会使得喙突往上翘起来,肱二头肌短头被拉长,肌肉张力增加。当肩胛骨往身体的前上滑移,肱三头肌的长头受牵扯,肌肉张力因而增加。至于肩胛骨往前上或后下滑移,是指相对于体壁而言,所以有可能是因为手臂肌肉的收缩, 也可能是体轴旋转而使得肩胛骨的相对位置改变。所以同样的,高尔夫球肘(肱骨内上髁肌腱炎),结构上的直接原因是下臂屈肌张力增加,因而用力时,肌腱附著的地方疼痛。但是更上层的结构原因是由于肱三头肌张力改变,拉歪肩胛骨,肱骨因而旋转,肱骨跟尺骨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肘关节出现发生转折的张力,所以患有高尔夫球肘的病人,手肘都很难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完全伸直, 而这种肘关节的转折使得下臂屈肌的张力增加。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常常可以在触诊上, 摸到患侧的四、五、六肋有明显的不平整而顶歪肩胛骨,不只是高尔夫球肘,凡是尺侧有问题的疾患,肋骨肩胛骨都有相同的变化。膝关节跟肘关节造成结构错乱的原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当膝关节有长期或慢性的问题,不是由于下面脚踝足弓的结构错乱了,就是由上方来附著在膝关节的肌肉系统错乱了。由于足弓的形状、距骨的位置,决定了胫腓骨的相对位置,也就决定了大部分膝盖下方的受力力线。但,足弓的形状是会改变的。如果脚没有受伤,足弓的形状,主要依据骨盘的形状延伸下来的受力方向成形;如果脚踝足弓受伤,结构有错乱,会由下而上反过来改变骨盆的形状,这时候膝盖的上下就会有旋转的张力。不过还是可以大体上区分, 膝盖下方的力线主要由足弓决定,膝盖上方的由骨盘与体轴上的相对位置所决定。对于下臂而言,肌肉的受力力线基本上是直线,在直线的排列上,八个腕骨会改变相对位置去适应下臂肌肉张力的变化,而脚踝则有一个几乎是90度角的转折,足弓裡骨头的相对位置并不像手腕那麽容易可以瞬间改变;也就是说,小腿肌肉的形状及收缩方向被足弓限制,要改变并不容易。反过来说,足弓的形状也不容易被上面下来的受力改变, 膝盖在这上下力线的角逐裡,就成了受害者,膝关节的变形、退化就是由这样来的。膝关节的退化,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过度使用,而是上下张力不连贯来的。解释清楚那时我所了解的系统複杂性,才比较容易明白为什麽后来我进入用导引方式去引导结构改变的思路,中间思维的转折是怎麽来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皮同调通调顺气。了解理论知识很有必要,不能将导引功夫做成体操,操来操去,亏待的是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盈亚配资-证券公司配资-实盘配资官网-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