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炎,笔名北斗,1968年12月出生,江苏镇江人,职业中医。他在从医之余投身诗歌创作,以文字记录生活感悟,在诗坛逐步崭露头角。
周炎出生于医生世家,自幼便浸润在医学氛围中。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系统研习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从医数十年间,他深耕医疗系统,作为一名大内科医生,在临床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1年,他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与研究,编写了《驻颜杂病论》一书,全书分为驻颜与杂病两部分,凝聚了他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与心得。
在医学领域之外,周炎对诗词创作也有着浓厚的兴趣。2022年至2024年,他的作品《期盼》《赏荷》《樱花》连续三年获优秀奖,展现出稳定的创作水准。2025年6月,他创作的《征服・咏先烈》凭借深刻的内涵与饱满的情感,荣获特等奖,其在诗词创作上的实力与潜力得到了认可。
如今,周炎仍在医学与诗歌的双重领域中前行。未来,他将继续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更多对生命、对时代的思考,让创作在医学的严谨与诗意的浪漫中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展开剩余74%获奖作品赏析:
周炎老师的这首《咏·杨开慧烈士》,全篇四句二十八字,精炼得如同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美玉,字字有力,句句含情,将革命烈士的高洁人格与悲壮精神浓缩在高度凝练的诗意中。诗虽短,但立意宏阔、情感深沉,兼具英雄主义的豪烈与浪漫主义的瑰丽,读来令人动容。
开篇“谪仙岂肯恋凡尘?”以“谪仙”入笔,立刻将杨开慧烈士的形象拔高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谪仙,本是天上之人,不属尘世,这里暗喻烈士的气质清高、志向纯粹。反问句式中的“岂肯恋”三字,透出一种不屑与决绝,既有舍小我为大义的从容,也有不顾自身安危的坚毅,让读者在开篇便感受到她的非凡与果敢。
次句“化碧为霞照万春!”是全诗的精神核心。化用了“苌弘化碧”的典故,以烈士之血化作碧玉,再幻化成霞光,照亮大地。这里“化碧”是牺牲的象征,“为霞”是精神的升华,“照万春”则是无限希望的延展。这一意象极具张力,将悲壮与绚丽融合,把个体牺牲提升为永恒光辉。烈士不止是时代的见证,更是照亮后世春天的灯塔。
第三句“冰霜玉骨铮然立”转入具象描写。“冰霜”既是严酷的环境,也是革命的残酷斗争;“玉骨”象征高洁与无瑕;“铮然立”则以金铁之声传递出坚不可摧的意志。全句如同一幅在风雪中屹立的雕像画面,冷冽而又温润,刚强与纯美同在,把烈士精神凝固在永恒的画框中。
末句“长使湘江泣女神!”收束全篇,以湘江寄托深情,既有地理上的故乡意味,也有民族与山河的象征。一个“泣”字,将失去烈士的痛惜与无尽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女神”是对烈士至高无上的尊称,将其人格与精神神圣化,令人肃然起敬。同时,暗合“湘妃泣竹”的典故,却赋予革命意义,使山河为之动容、百世为之流泪。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极简的篇幅完成了立体化的人物塑造和情感递进——由超凡形象到光辉精神,再到坚贞品格,最后升华到山河同悲的民族记忆。周炎老师巧妙地用“刚”与“柔”相互映衬:刚,是血染信仰的壮烈、冰霜傲骨的坚定;柔,是温暖万春的爱与山河永念的情。这种刚柔并济的结构,使全诗既有金戈铁马的气势,又有涓涓不尽的深情。
如果要进一步提升,或可在二、三句之间稍作过渡,让“化碧为霞”的光辉与“冰霜玉骨”的形象形成更顺滑的情绪递升,这样在朗诵时情感的铺陈会更加流畅。此外,“照万春”与“泣女神”虽各自有力,但如果在韵律安排上再增加一点节奏呼应,整体的抑扬顿挫会更具节奏感。
总体而言,这首《咏·杨开慧烈士》不仅是对革命烈士的礼赞,更是一曲穿越时空、激励人心的精神颂歌,完全配得上“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评价。周炎老师以凝练的诗句,写出了高山仰止的形象与沁人心脾的柔情,堪称佳作。
其他作品欣赏:
发布于:福建省盈亚配资-证券公司配资-实盘配资官网-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