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红五感传播模型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人类五感的重新认知,研究五感在“信息传播中和消费者行为上”的基本规律,从而更科学地应用到品牌传播、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上。
在讲解《西方红五感传播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先定义:什么是传播?什么是五感?(事物的概念性哲学)
什么是传播呢?
那我们就回到学术发展上,看看传播的定义。
营销学的底层是传播学,传播学的底层是符号学,符号学的底层是心理学,心理学又分为两个派别:
一个是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刺激反射原理,他主张没有心理学,只有生理学,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再后来就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主义理论(华生是广告人,是他把巴甫洛夫的理论发扬光大的,后来引入了广告行业);
另一条路是以荣格、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再往下,就是文化母体、品牌寄生、文化原力;巴甫洛夫的思想,核心就是两句话:一切传播都是刺激反射;刺激信号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巴甫洛夫这条线,再往后发展,就是机器繁殖,也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在传播上的应用是“增强信号源能量,向消费者发射刺激信号,刺激信号能量越强,则因为反射越大。
符号学再往后,就是语言哲学,语言学又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符号学的开山之作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另一个是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不过被归类到一个更大的类别,叫做媒介环境学,沃尔特翁是这个领域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语言哲学再往下,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修辞学是广告的艺术,就是与你熟悉的广告文案有关了。
所以我说,西方红方法是传播学的方法,学术底子是传播学,西方红的传播理论主要有两个:
1、一切传播都是刺激反射,刺激信号能量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
2、一切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是信息发送者对信息的编码和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解码的过程。
西方红的传播方法,都是基于这两个基础理论发展而来,或者说是基于这两个理论的创新和应用。
这是西方红方法的大门,只有从这个大门进入,你才能真正读懂什么西方红方法。
以上,是对传播学的定义。
什么是五感?
西方红对“五感”的定义是:五感就是人的五个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为什么要研究五感呢?
因为所有人都是通过五感去接收信息,从而认识这个世界的,回到传播的定义就是:人类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行为的过程,就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同时也是刺激反射。
所有人都是通过五感去接收信息的(刺激信号),通过大脑去处理信息的(符号解码),换句话说,一切传播都是通过“五感”去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
掌握信息在“五感”之间的传播规律,就能知道如何更高效地影响消费者、更高效地传播信息、更高效地建立品牌。
回到事物的目的性哲学,研究“五感”传播规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顾客买我的产品;以及让消费者替我们卖。终极目的就是:销售。
关于“五感”,可能在某些书中听过“五感品牌”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个假知识,很容易被伪证,请问苹果手机是哪个“感”的品牌?没人能回答。
所以,西方红方法把“五感”归类到传播学概念,是研究传播规律的学问。
主要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去研究五感在传播上的规律,以及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去研究五感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所以,西方红把它命名为“西方红五感传播模型”。
西方红五感传播模型有哪些规律呢?
我们分别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代入到具体的真实场景,回归常识,去思考和捕捉它们背后的规律。
1、视觉
所有品牌都是通过视觉去建立品牌的,视觉对应的主要是“图像”。
人们通过光这个媒介,看到了这个五颜六色的世界,人们通过空气这个媒介,听到了世界不同声音,图像主要是通过“光”这个媒介而传播,声音也是通过空气去传播。
我们知道某个品牌,一种是自己看到的,另一种是自己听到的,看的过程就是“图形”,听的过程则是“声音”。
图形和声音在传播上,图像更为广泛。
代入真实场景,比如交通系统的路牌、红绿灯全是图形,只要人们眼睛视力正常,就能接到这些信息;但是,如果是声音,只要环境有噪音,人们就无法清晰听到某个声音,想象一下,如果把红绿灯换成“声音播报”,这个世界会怎样?
另外,图像传播所需要条件更少,你放个广告牌在路边,就能被很多人看到,但是如果是声音,你需要喇叭,喇叭还需要通电,而且是持续通电,没有电喇叭信息就无法正常播音,路过的人就不知道你的广告信息。
代入具体的场景:你购买了某个商品,购买前,你是信息受众,你身处在复杂的信息中;购买中,你是购买者,你在搜索商品的信息,你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去接收信息;购买后,你是使用者,那首先看到的是商品的包装,其次才是商品,你是通过商品上的信息去了解这个商品的,主要还是通过眼睛去阅读;购买后,你是传播者,你觉得很好,你会通过嘴巴告诉身边的朋友,推荐你使用的产品,这个时候,需要是通过声音转述。
而商家就是在你购买前、购买中、使用中、使用后四个阶段建立品牌的,主要还是通过视觉的方式,让你识别、记忆和传播他的产品。
从信息传播的效率上,图像>声音,图像的应用比声音更为广泛。事实上,所有企业都是以图像(视觉)来建立品牌的,无一例外。
2、听觉
最早的声音是“嘴巴叫喊”,后来有了喇叭,就是街上“喇叭叫卖”,再后来就是广播,就是“广播广告”,再再后来就是电视,电视是图像和声音的融合,不仅能看,还能够听,同时调动人们的耳朵、眼睛和嘴巴,这就是“电视广告”了,要深刻理解这些媒介的变化,我们要回到媒介环境学。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其实,声音是文字的延伸,文字也是声音的延伸。
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肯德基的门口,一般会放置一个音响,用于播放店铺的促销信息,路过消费者,即便他们没有抬头看门牌和广告海报,也能快速知道门店的促销信息。
常见的还有电梯广告,本质是“喇叭叫喊”,只要你在电梯里,即便你闭上眼睛,你也能听到商家的广告信息。所以,电梯广告也被人们认为是“传达效率”最高的媒体。
传统的户外平面广告,就是视觉传播,今天的电视广告、视频广告,主要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
以上,就是视觉和听觉在传播上的基本规律。
视觉和听觉相比,视觉的传播效率更高,应用更为广泛,而且所需的基础条件更少。
如果你是一家线下店的老板,你只需要做个门头,消费者路过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的广告牌只要放在那里,它就无时无刻向消费者反射刺激信号;但是,如果你是放一个喇叭,那就需要一直有电,而且喇叭不坏,或者说,你让一个人不停息在那里叫卖,现在,后者需要的条件更多。
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看到广告牌,但是我们很少见到处都是叫卖的喇叭。请问,打雷和闪电,我们先看到哪个?答案是闪电。这事告诉我们,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的更快。
有没有人通过“听觉”来建设品牌呢?当然有,比如苹果的铃声,只要来电话,所有人都知道对方用的是苹果,相反,如果你换成其他品牌的手机,谁也无法猜出是哪个品牌。
但是,通过“声音”来建立品牌的很少,我们能举例的并不多。
是不是说“听觉”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
我问你,读书是视觉现象还是听觉现象?
答案是:听觉现象。
人们读书时,本质是通过眼睛读取信息,通过嘴巴转化成口语,然后念给自己听。我现在读书,就是是用贵州话念给自己听。
消费者阅读包装,消费者看广告,消费者接收信息,其实也是听觉现象。
说到听觉,那就要提到嘴巴。
事实上,听觉在传播中的非常重要,消费者知道某个品牌的信息,主要信息来源是:听他人说。这就是二手信息,企业打广告是一手信息。
我们在建立品牌的时候,不仅要让消费者买我们的产品,还要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传播者,这个传播,主要是消费者口口相传,传给身边的朋友。
3、触觉
有没有人通过“触觉”来建立品牌呢?
当然有,比如卖沙发的、卖红木家具的,他们会通过触觉的设计,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触觉传播的关键,是消费者必须接触到商品,才能够感受到触觉带来的体验,这就是触觉的局限,听觉和视觉,都不需要接触到商品,就能接收到信息。
我们在设计产品体验时,就可以从触觉去着手,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使用了更先进的材料,消费者通过触摸,就能感受到面料的舒适,甚至提前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凉爽”,这就是触觉体验设计。
触觉体验设计,能够让消费者建立对品牌的深刻印象,这也是建立品牌的有效途径。
不过,触觉在传播上、产品开发上的应用并不多。
4、嗅觉
有没有人通过“嗅觉”来建立品牌呢?
当然有,比如卖榴莲披萨的,他们刻意把榴莲味散发出去,隔很远的消费者就能闻到,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很多香水品牌,也在通过建立自己独特的意味,让消费者记住它;有些酒店品牌,增加独特的香味,让你记住它。
不过,嗅觉在传播上的应用局限性很大。
我们收到的商品,很少能直接能闻到味道,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商品时,也无法隔空闻到产品的味道,即便你购买香水,也只能通过文字的形式去想象香味。
当然,如果你开一家餐厅,你要想办法让路过的人能闻到你家的饭菜香味,这是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
5、味觉
有没有人通过“味觉”来建立品牌的呢?
当然有,农夫山泉有点甜,虽然是修辞技术,但是它也在强调味觉;白酒品牌,不同的香型,口感不一样,不同的系列,口感也不一样,这都是建立品牌印象的方式。
味觉的局限在于,消费者必须吃了某个食物,才知道产品的味道,比如你要吃烤鸭,商家不会让你提前品尝,你只能吃了后,才知道味道如何。
商场里面,我们经常看到“试吃”活动,其实就是通过味觉体验,通过促使你发生购买行为,但是大多数商品,都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商家只能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告诉消费者味道如何。
另外,大多数商品都是不能入口的,所以,味觉在营销传播上使用并不多。
所谓的“五感”,就是五个器官,就是“五条路径”,事实上,我们常用的只有视觉和听觉,而味觉、触觉、嗅觉应用得不多,本质上因为它们所需的条件太多。
从传播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五感(五条路径)去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发现、购买、识别、认准、复购和传颂我们的品牌。
西方红五感传播模型排序(由强到弱):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其实很好理解,人们接收外界信息,主要是靠视觉获取信息,这属于一手信息;其次,人们知道某个品牌,主要是听别人说的,属于二手信息;嗅觉你不需要碰到物体,但是触觉必须摸到,所以嗅觉>触觉;味觉不仅要触摸,还要吃下去才知道,所以触觉>味觉。
换句话说,我们说影响消费者决策,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影响消费者,对应的就是平面广告、声音广告、电视广告等,而不是触觉广告、味觉广告、嗅觉广告。
视觉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但是其他的四感,都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持,否则就无法成立。
消费者是怎么认识某个品牌的?
一是产品结构;二是话语体系;三是符号体系。
产品是物质,符号是潜意识,消费者通过产品感受价值,通过符号感知价值,话语体系和符号体系,都属于符号,都是潜意识。
而这里的话语和符号,主要是指商品包装上的文本信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通过“视觉”去获取信息,通过“听觉”去阅读,主要还是听觉。
人们主要是通过耳朵和眼睛去认识这个世界(特指商品),企业也是主要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耳朵和眼睛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的行为。
背后的底层学问是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他说“一切传播都是刺激反射,刺激信号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
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接收商家释放的刺激信号,从而做出了购买决策。
声音和图像,对应的是广告修辞学和符号学的编码,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说服任何人相信和促使人行动的艺术);另一个是以荣格、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符号学。(文章开头已经讲清楚了发展脉络)
而符号技术和修辞学技术,则是西方红方法的两大核心技术,主要是研究声音和图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结论是,人们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影响消费者,对应的是符号学和语言学,我把它们称为:西方红传播学的两大技术。
本文结论:
1、五感排序(由强到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2、商品的本质是文本信息,消费者主要是通过图形和文字来识别它。
3、西方红首次把五感正式归为传播学概念。
4、五感是我们建立品牌、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的工具模型。
5、要在传播学的两个基础理论上,去重新理解“五感”在品牌传播上的应用。
结束
作者:西方红营销咨询创始人李显红
首发自“西方红”公众号。
公司介绍
西方红=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营销策略公司+广告创意公司。为客户提供企业战略、营销策略、品牌策略、产品开发、广告创意、包装设计等全案服务。
盈亚配资-证券公司配资-实盘配资官网-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