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明日,明日又将有多少?人生在世,应当怀揣追求,即使年迈,也绝不虚度光阴。
自律严明是需要终生坚持的修炼。无论成就大小,只要能在自己有限的时空中绽放光彩,温暖自己走过的每一个瞬间,这便是人生的美好与价值。
生活中难免波折起伏,工作里也充满坎坷阻碍。那些指尖流逝的光阴与年少时的芳华,在刀光剑影的历练下反而更加绚丽夺目。只要心中坚守信念,就如同在浩瀚宇宙间昂扬斗志,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文治武功交相辉映,尽管光彩夺目,却总离不开铁血拼杀的激烈碰撞。晚年亲征辽东高句丽,身边既有忠诚的臣子,也有志同道合的战友,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是何等壮阔激荡!
公元645年,烽烟再起,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亲自统帅远征高句丽权臣盖苏文。
先由张亮率领四万水军,乘风破浪,兵锋直指大连。紧随其后,是李世民亲自坐镇的六万步骑兵,受徐茂公与李道宗指挥,向高句丽核心发起猛攻。
展开剩余84%尉迟敬德本被排除在外,但这位老将坚持参战,终于随军而行。男子汉的热血,怎会因岁月流逝而淡漠?
大军抵达邺城时,李世民一时兴起,前往祭拜曾经的魏王曹操。
每个人心中都有敬仰之人,李世民尤其敬重曹操的谋略和将才。相比于自身的帝王功绩,他更感自豪于能继承这份英雄气概。
然而,对于高句丽战争的最终结果,唐太宗却始终认为虽获胜却非全胜,这其中的纠葛又是如何?战争的起因又是什么?
原来,642年高句丽宰相盖苏文发动政变,残忍杀死国君,扶持幼子高藏,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独裁统治。
野心膨胀如洪水猛兽,643年,掌权不久的盖苏文对新罗发起攻击,导致新罗遭受重创,最终不得不向唐朝求援。
唐太宗先派使者前往劝和,期望化解战争。但盖苏文刚愎自用,坚决拒绝调解,激起了唐朝的怒火。
这位千古一帝怎会容忍一个小国的蛮横?战争号角吹响,唐太宗亲自率军前往,誓要教训盖苏文。
唐朝开始紧锣密鼓备战,历史由此翻开辉煌的一页。妄想击败唐军的盖苏文,终成唐将辉煌战功的陪衬。
先锋大将徐茂公与李道宗率军先行,劈山开路,架桥渡水。途中遇到盖苏文统领的四万骑兵精锐。
远道而来的唐军仅一万余兵,李道宗与徐茂公毫不畏惧,率众发起猛攻。实力与盲目自大往往一线之隔,唐军显然属于前者。
李道宗带领四千人奋勇直击十倍敌军,徐茂公紧随其后,誓为唐太宗分忧解难。
进攻号角响起,李道宗旗下的马文举率先冲锋。初时高句丽兵被震慑,阵脚大乱。
然兵力不足的弱点很快暴露,高句丽反扑如潮,唐军士气受挫,甚至出现军官逃跑的混乱场面。
危急时刻,李道宗招集残兵,老将领着几十名勇士再次冲锋,以生死赴敌的决心震慑敌军。
徐茂公同样挥舞兵刃,与李道宗一同奋战,士兵们誓死效忠,将高句丽兵打得退缩不前。
李世民赶到战场,举行论功行赏后,驱马至辽东城下。高句丽坚守不出,修筑护城河。城破,主力被歼灭。
在老将们的带领下,唐军连战连捷,逐渐蚕食盖苏文的势力范围,最后仅剩一座城池孤立无援。
然而,这座城池却成了唐军的硬骨头。盖苏文兵败后,集结十五万军马据守安市城,誓死抵抗。
唐军一路征战,兵员耗损严重,守城战仅剩三万精兵应敌。
盖苏文自信满满,打算用数量优势压垮唐军。
将军们却个个奋勇争先,士气高昂。李世民见状,制定巧妙战术。
徐茂公率一万五千军队正面进攻,长孙无忌则绕至敌后与徐茂公形成夹击。
李世民率部分兵力攻击敌军侧翼。唐军百战精兵,以少胜多,高句丽大军溃败,兵败如山倒,无力翻盘。
此役中,名将薛仁贵崭露头角,唐朝避免了将领断层的危机。
唐军以五倍于己的兵力横扫敌军,展现出盛唐强大的军威与气概。
战后唐军虽损失约两千士兵,却缴获无数牛马兵器与辎重。高句丽被攻占十座城池,彻底败落。
唯一遗憾是,盖苏文兵败坚守安市城,天寒地冻,唐太宗不得不撤军。唐太宗也因此大胜却未全胜,心有不甘。
每个人对成败的衡量标准不同,这种尺度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英雄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无论是知耻后勇,还是虽败犹荣,每一份努力都是生命中的花朵,绽放出春华秋实的醉人风景。
严格要求自己,是自控力的体现。拥有自控力的人生,蕴藏着无尽的可能。
发布于:天津市盈亚配资-证券公司配资-实盘配资官网-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